为什么不爱吃辣的日本人,会痴迷于麻婆豆腐?

 2017年日本综艺节目《松子所不知道的世界》推出了一期“超辣麻婆豆腐的世界”。受邀嘉宾藤崎良是一个每周至少吃四天麻婆豆腐的狂信徒,他向主持人松子推荐了三款辛辣程度不同的麻婆豆腐调料包。而这三款翘楚则是从日本80多款麻婆豆腐调料包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连调料包都这么多,可见日本人对麻婆豆腐发自肺腑的热爱。当松子吃下一口包裹麻婆豆腐的米饭时,不禁赞叹。

同样是在2017年,日本电影《恋爱回旋》中,新垣结衣饰演的多满子在吃完麻婆豆腐以后,走出了失恋的阴影。而在这部电影的宣传期,演员新垣结衣和瑛太也在综艺节目中品尝日本各种具有颠覆性的麻婆豆腐,比如酸奶麻婆豆腐、蘸薯片、香蕉麻婆豆腐,都是些和草莓麻婆豆腐不分伯仲的重量级选手。

那为什么日本人痴迷于麻婆豆腐呢?中日两国的麻婆豆腐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麻婆豆腐的起源

约莫在同治初年,成都北郊外有一名为万福桥的地方,那里聚集数十家榨油坊。桥上往来多半是推油篓的车夫和挑油弹的脚夫,走到万福桥头的陈兴盛饭铺便歇脚吃饭。老板娘陈刘氏因脸上几点微麻人送外号陈麻婆。这种乡村小饭铺,菜单上无外乎咸菜和豆腐。

某日几个脚夫想要改善伙食,凑了碗油,割了半斤牛肉,让陈麻婆烧豆腐吃。这里插一嘴,作为传统农耕国家,中国古时民间是禁止私宰耕牛的,牛肉供给极其稀少。不过四川这种产盐大省,拥有大量的推鲁运盐的义牛,一牛累死以后被宰割,卖肉价格比猪肉要便宜。因此牛肉也经常出现在四川重体力劳动者的伙食里。

拿到牛肉和菜油的陈麻婆站在灶台前灵机一动:一勺菜油烧热,滚一把辣椒,再依次放入牛肉末、豆腐块、蒜苗,一翻一炒一煮,出锅前再撒一把花椒末。脚夫把豆腐往嘴里一送,肉与豆腐都是嫩滑油润,辣椒花椒味重刺激,视为下饭利器。

也正因这风味独特,食客蜂拥而至,指名要吃麻婆豆腐,连城内的老饕也慕名而来。后来饭铺干脆改名为陈麻婆豆腐店,名声甚至与官府菜系的包席馆“郑兴源”、中汤圆等店家齐名,并进入川菜体系。此后陈麻婆豆腐店开业80余年,历三代而未衰。20世纪40年代,虽仍处郊外,依旧门庭若市。

麻婆豆腐在日本的传播

麻婆豆腐是如何在日本流行的呢?这要从“中华料理界的四大势力”说起。

1952年,陈建一的父亲,出生于四川的陈建明,乘坐轮船前往日本横滨,通过熟人介绍在日本当上了商宴主厨。陈建明自幼在宜宾金川饭店当学徒,拥有扎实纯熟的川菜技艺。之后又在西宁、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香港等地游历任职,在香港著名的川菜酒楼“川菜厅”担任厨师长。

专精川菜的陈建明在日本也受到了认可。据说在某次招待日本外务次长奥村圣藏的宴会上,陈建明的川菜直接让奥村圣藏感受到了一点点的“穿事震撼”。吃完不仅帮陈建明搞定了工作签证,还向陈建明介绍自己的朋友圈。这下不仅日本外务部,连时任日本首相的吉田茂也成了陈建明的座上宾。上世纪50年代,陈建明一桌酒宴价格为5万日元,约等于一个日本普通上班族五个月的工资了。

经过6年的积攒,1958年,陈建明在NHK电视台附近开了属于自己的四川饭店。考虑到目标客户为东京都的打工人,陈建明不再做川系官府宴席,而是选择了价格亲民的江湖菜加米饭的定食。麻婆豆腐、回锅肉、青椒肉丝,十几道经典川菜被盖浇在热腾腾的米饭上。这些麻辣鲜香的川式江湖菜,与清淡的日料相比,皆为下饭神器。在工业化浪潮之下,吃一口冒热气的麻婆豆腐,就能让忙碌的打工人按下暂停键,安抚自己日复一日机械化运转的疲惫身躯。其中点单量最高的要数麻婆豆腐了。

日本人对麻婆豆腐情有独钟的原因

首先,除了价格便宜,豆腐料理本身在日本接受度就很高,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按照日本学者小甜筒的说法,豆腐在日本最早的文字记录出现在12世纪末奈良春日大社主祭官的日记中,名为“唐福”,很明显又是从中国引进的食物。最初豆腐还只在寺院与宫廷流通,江户时代以后才走入民间,成为家常菜。当时日本还在执行禁肉令,豆腐就成为了普通人不可多得的美味。

1782年,曾骨学川出版的日本历史上第一本家庭料理大全,叫做《豆腐百珍》。书里按照寻常品、通品、佳品、奇品、妙品、绝品的顺序收录了100种豆腐的做法,其中不乏留存至今的茶豆腐、竹轮豆腐、炸豆腐、泡芙味增豆腐。值得注意的是,绝品之95与97已经出现了用肉汁加生姜加辣椒粉烧沸豆腐的做法,这种辣味豆腐与麻婆豆腐略有相似。

《豆腐百珍》一经出版就登上了料理书热销榜,于是又趁热打铁出版了《豆腐百珍续篇》和《豆腐百珍鱼露》,收录的豆腐菜谱总共达到了332种。直到20年以后,日本第一本关于米饭的食谱《名饭布类》才父子面世,就可想而知日本人对于豆腐的消费狂热。

光靠对于豆腐的热爱,其实并不足以让口味清淡的日本人全盘接受麻婆豆腐。任何带有移民标签的食物,作为外来者,在全球传播途中都会面临文化他者的口味审视。想要融入这片陌生的土地,就要因地制宜,改良出符合当地的饮食逻辑、饮食框架的新口味。于是麻婆豆腐在日本的适口性改良任务,就率先落在了要开门做生意的陈建民肩上。

我们简单拆解一下麻婆豆腐的构成部分:豆腐、牛肉、豆瓣酱、辣椒、花椒。陈建明先是用山椒代替花椒,加入了八丁味增代替部分的豆瓣酱,减少了辣椒粉的用量,再加入适量甜面酱,价格昂贵的牛肉也会替换成平价的猪肉,做出微麻微辣微甜的日式麻婆豆腐。日本人对此的评价是:麻辣中带着鲜甜,口感浓厚,吃一次就上瘾。

适口性改良不止于麻婆豆腐。作为第一批将川菜移植到日本的中国厨师,陈建明还批量改良了其他川菜。回锅肉里的蒜苗换成了更易获取、接受度更高的卷心菜,肉片也选择了日本人更喜欢的瘦肉,最终成品看起来像是卷心菜炒肉片。干烧虾把豆瓣酱替换成了番茄酱,原本干拌的担担面也依循日式拉面做成了以芝麻酱与焦油味汤底的淡淡汤面。

日式麻婆豆腐的推广

四川饭店的热销单品还是麻婆豆腐,甚至有许多人专门来吃麻婆豆腐。四川饭店的麻婆豆腐之所以能声名远播,靠的不仅是食客之间的口耳相传,更是依托于那个时代的新媒体——电视。

四川饭店旁边就是NHK电视台,每日来吃工作餐的不乏NHK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恰好电视台热播节目《今日的料理》为了给1964年东京奥运会预热,加入“异国料理”新板块,因此就近邀请了陈建明来录制节目。凭借一口地道川式日语自带的综艺效果,一直“这么难办难办难”,再加上改良后的麻婆豆腐食材容易获取,适合家庭制作,许多主妇看完节目,自己就能在厨房尝试麻婆豆腐,这道川菜的名声也开始在日本全岛传播。

以麻婆豆腐的电视秀为契机,四川饭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有了“川菜”的概念。为了储备在日川菜厨师的新生力量,陈建明在东京开办了中国料理学院,培养出了1万多名厨师,令川菜成为继淮扬菜、粤菜、鲁菜之后进入日本大众视野的中华菜系,半个世纪以来更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陈建一与麻婆豆腐

1990年,被誉为“川菜之神”的陈建明离世之后,他的儿子陈建一继承了四川饭店。与13岁接管菊下楼的天才少年小当家相反,此时33岁的陈建一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厨师。

3年后,他报名参加了一档日本名为《料理铁人》的挑战赛。这档节目观赏性极强,各国厨师会根据每期主题各显神通,最后由美食家和明星组成的评审团打分。在近10年的比赛中,陈建一凭借川菜创造了67胜22败三平17连胜的辉煌战绩,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传奇料理人,无数观众被他从容不迫的潇洒姿态所折服。

漫画家小川悦司说,他曾为陈建一在世时的潇洒姿态所折服,甚至把节目录下来反复观看,也正因此,他才在《中华小当家》中用麻婆豆腐对决做开场情节,由此拉开了整篇故事的序幕。

除了《料理铁人》,陈建明还经常参加NHK及富士电视台的烹饪节目,事无巨细地向观众教授料理知识及秘诀。而每次的展示传授必定有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走向世界

麻婆豆腐作为四川料理代表,被更多日本人在线上熟知。线下随着川菜馆数量增多,有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可以品尝这道口感柔嫩、辛辣下饭、价格便宜的麻婆豆腐。麻婆豆腐逐渐成为了日本最受欢迎的中餐之一。

当然,这种经过改良的日式麻婆豆腐以及日式川菜,我们不一定会喜欢,甚至会有“不好吃”“不正宗”的评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式川菜给日本人打开了中餐新世界的大门,丰富了他们对于中餐的认知。

日本麻婆豆腐的死忠粉还自发举办了四川料理节,甚至为了一品正宗的麻婆豆腐而前往四川。这种“寻根之旅”也反哺了川菜在国际餐饮的声望。

不止日本,韩国美食家白钟元在节目《街头美食斗士》第一季的第一集就来到了成都,点的第一道正餐就是麻婆豆腐,并且说这里是川菜的中心,是与美食相关的人一定会来的地方。

这里说的“与美食相关的人”并没有限定地域,因为以麻婆豆腐为代表的川菜早就走出了四川,走出了中国,先用鲜香麻辣的江湖菜征服世界各地的食客,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川菜全球化的分流。对中文一窍不通的人也会说“麻婆豆腐”“宫保鸡丁”。

当然,麻辣鲜香的江湖菜只是川菜的底色,曾一度消沉的官府菜如今也卷土重来,从街边小店到星级餐厅,川菜馆应有尽有。这让世界看到了川菜兼具豪放与精致、多样性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